贪官越抓越多,不是反腐力度不够,而是贪腐的土壤还在

后是"理由"变多了: "这是项目费用,不是个人的"
最后是"胆子"变大了: "这点小事,没人会在意"
2. 为什么越来越"敢"
在我看来,这些贪官越来越多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越来越"敢":
权力越大,自控越弱
地位越高,顾虑越少
时间越久,胆子越大
圈子效应:从"个别现象"到"普遍问题"
1. "潜规则"是如何形成的
我亲眼看着一个清廉的部门是如何变质的:
第一年:几个领导开始"通融"
第二年:中层干部也学会"变通"
第三年:整个部门都成了"利益共同体"
2. 为什么越来越"多"
贪官越抓越多,很大程度上是一种"传染效应":
上级贪了,下级也想贪
同事贪了,自己也想贪
别人贪了没事,自己更敢贪
制度漏洞:从"不敢"到"能贪"
1. 监管形同虚设
基层的真实情况是:
检查都是提前通知
材料都是事后补
问题都是内部消化
2. 为什么越来越"精"
这些年,我发现贪腐手法越来越高明:
从明目张胆到暗度陈仓
从直接收受到多层转移
从个人贪腐到集体腐败
心理演变:从"不想"到"想贪"
1. 认知的改变
我看着同事们的想法是如何改变的:
最初:"这是违法的"
后来:"别人都这样"
最后:"不贪才是傻子"
2. 为什么越来越"贪"
贪官越抓越多,还因为心理预期变了:
小贪不过瘾了,要大贪
明贪太危险了,要暗贪
单干太孤单了,要群贪
基层观察:贪官为什么越抓越多?
通过这些年的观察,我总结了几个关键原因:
权力监管的滞后性
权力在膨胀,但监管跟不上
手段在升级,但查处方式落后
形式在翻新,但制度还是老样子
腐败的"传染性"
一个领导带坏一个处室
一个处室影响一个单位
一个单位污染一个系统
侥幸心理的累积性
第一次没事,胆子就大了
小贪没事,就想大贪
看别人没事,自己更敢贪
基层建议: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贪官?
切断"利益链"
打破部门利益固化
防止权力过度集中
斩断利益输送渠道
扎紧"制度笼"
加强过程监管
实施权力清单
建立预警机制
净化"圈子气"
改变用人导向
打破裙带关系
树立正确导向
结语
贪官越抓越多,不是因为反腐力度不够,而是因为产生贪官的土壤还在。
只有铲除这些土壤,我们才能真正治理这个顽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